Liang FANG’s Blog My Thoughts On Everything

隐私的历史与未来

The Right To Privacy

(题图来自 Wikimedia

文明的前行使人们的生活日渐紧张且复杂,适时地远离世事纷扰,极有必要。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也对公共场合更为敏感,独处与隐私之于人更是必不可少。但如今的新闻报刊和各类发明,侵害个人隐私,使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困扰,较之存粹身体上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隐私权》,1890 年12月15日,《哈佛法学评论》第 4 期

 

1 隐私不是人性的自然状态,透明才是

早期的人类社会,以部落形式存在。为了安全,大家都挤在一起。希望追求独处的个体,会面临来自自然、野兽以及其他部落的重重压力,并没有人会追求所谓的隐私,或者说,生存的需要往往掩盖了对隐私的渴望。

正如 Gregory Ferenstein 曾在其《The Birth And Death Of Privacy》一文中所深刻地指出的一样:「完全透明是人性的自然状态。隐私作为一个概念,只有大概 150 年的历史。」

但如果隐私在人类历史1中不是常态,那么它从何而来?

 

2 科技使得私人生活成为可能,也增加了对隐私的渴望

以下列举我所认为的,改变了隐私历史的十项关键事物。

2.1 独立空间:房屋/内墙/单人床

空间是一种财富,独立的空间逐步出现,隐私还未被重视。

1)房屋:古代的罗马,贵族们建造的房子里面有开阔的花园。把自己的房子变成公共博物馆是炫耀财富的一种方式。然而,富人似乎意识到了自己也有所失,彰显财富不允许有任何隐藏,所有的房间必须全部对外敞开。大多数罗马人则居住在拥挤的公寓里,墙壁很薄,足以听到所有的噪音。 而且,由于罗马接受公众性行为,所以没有什么动机让性成为禁忌。

2)内墙:建筑史学家追溯内墙的起源是因为人们渴望变得温暖。早期的建筑都是大厅开放式建筑,在公元 1400 年左右内墙普及之前,这种建筑是普遍存在的。所有人都集中于公共的房间,中间可以生火,围绕着它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并当众生活和娱乐。但这样的建筑有一个弊端,即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发生窒息。随着在中央火坑周围建造起耐火的烟囱式结构,用火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使得独立的房间出现。

3)单人床:属于现代人的发明。很少有人在睡觉时要求隐私,因为即使是分开的床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奢侈。作为家中最昂贵的物品之一,一张大床成为社交聚会2的场所,邀请客人与家人及仆人一起睡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普遍现象,在家人和朋友们面前当众性爱、哺乳也不会觉得羞耻。不过这也带来了传染病的肆虐,单是黑死病就曾造成 1 亿多人死亡,这迫使人们需要极大地改变卫生习惯。

总体来说,古代的建筑没有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隐私也还不是一项被正式认可的权利。

2.2 默读:忏悔/印刷机

文化和科技形成合力,书不再需要被「念」出来,隐私的基础被建立。

4)忏悔:1215年,影响深远的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召开,会议的决定不仅确立了教会生活与教宗权力的顶峰,也象征教廷的权力已支配拉丁基督教界的每一个方面。教廷宣布,对大众来说忏悔应该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大的宗教力量3立即将教会内部的道德观念扩展到了整个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5)印刷机:与此同时,对教廷来说,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可以让「安静地思考」变得更便宜——古登堡印刷机。对印刷业产生革命性推动的,不是毕升的泥活字4,而是德国人 Johannes Gutenberg 发明的金属活字。其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引发了一次媒介革命,并被视为在随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现代的信息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过即使如此,当众阅读仍很平常,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印刷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人们普遍获得了书籍所有权。

2.3 信息隐私:明信片/照片/电话/互联网/智能手机

强化个人主义的技术,使隐私成为期望,但一直是「次要」考量因素。

6)明信片:与信件的最大区别是,明信片没有信封,更加便宜。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你书写的内容会被公众阅读。虽然明信片不那么私密,但这并没有阻碍它的流行。1873 年 5 月 15 日,纽约市提供明信片订购的头两小时内就被订购了 20 多万张。1908 年,9 千万美国人平均每人发送了 7.5 张明信片。

7)照相机:现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国人尼 Joseph Nièpce 在 1826 年拍摄,他的合伙人法国画家 Louis Daguerre 继续研究改进,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在 1839 年由法国政府买下专利权,宣告摄影术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公开提出,就是因为照相机过分侵入了私人与家庭生活,下文详述。

8)电话:信息技术的下一个重大进步是电话,其在 20 世纪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单独的电话线路过于昂贵,于是鼓励邻里间共享线路,称为「合用线」。不过,这种共享也使得偷听/窃听变得十分普遍。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个人电话成了常态,人们也对侵入式监听产生了恐惧,政治家不得不对此作出相应的承诺5

9)互联网:脱离了地理边界、物理限制的线上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人们十分可以便捷地在网上表达观点,展开思想交流,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为发达的信息交换空间。不过,计算机可以永久性的保持记录,并且可以通过观察人们的直接行为(如浏览日志、搜索记录、个人资料),推断出很多个人偏好(如性取向、宗教、政治、商品偏好等),这带来了新的隐私顾虑。

10)智能手机:如果说传统互联网只是在收集用户的账号和使用信息,那么智能手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则通过不断增加的传感器,收集了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如用户定位信息、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人脸、声音)等。且多数时候互联网厂商存在过量收集数据,应用本身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多权限,公共舆论对此的批评络绎不绝。

每种新的沟通方式都使得人们有机会窥视陌生人的私人生活,人们通常(不论是否情愿)会选择更便宜或更方便的技术。

 

3 隐私权的正当性,在于科技对个人信息的侵犯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隐私的侵犯和保护也随之改变。

3.1 对隐私概念逐渐形成认同

随着独立的房舍、房间、床的出现,并可通过像写信和电话这些新科技进行通信以后,私人生活变为可能,对于隐私概念的认同也开始出现。

美国第一个涉及隐私的主要法案是《1710 邮局法案》(1710 Post Office Act),该法案禁止邮局工作人员拆阅邮寄的信件。

1770 年 8 月 20 日,美国革命家、未来的总统 John Adams 在早期的手写笔记中表达了他对隐私概念的支持,「我没有任何道德或其他义务……向世界公布我每年的收支有多少。」

3.2 「隐私权」的诞生,Brandeis 超前于时代

一般认为,首次明确提出「隐私权」概念的,是美国律师 Samuel Warren 和 Louis Brandeis 在 1890 年《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

1873 年,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期。为了在这场危机中存活下来,报社试图用恶俗的手段吸引更多读者,史称「黄色新闻思潮」,报纸的版面被「罪恶、性、暴力」占据。《隐私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Warren 之所以邀请 Brandeis 合写此文,据传就是因为报纸对其夫人举办的社交宴会大肆报道,又公布了其女儿私人婚礼的照片。两人严厉谴责了窥探他人私生活的新闻媒体,恳求实行普通法的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隐私权,并且为这种侵犯隐私的侵权行为强加责任。

然而,虽然现在隐私权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当时隐私权之父和未来最高法院大法官 Louis Brandeis 的开创性文章并没有得到太多报道,鲜有的报道也不够光彩。

3.3 隐私权相关法规在国际上日益增长

与个人权利一样,欧美在隐私权法规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1974 年制定《联邦隐私权法》,1986 年通过《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2000 年出台了第一部关于网上隐私的联邦法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还有《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个人隐私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等法律作为业界自律的辅助手段。

欧盟:1950 年的《欧洲人权公约》第八条,保护尊重私人生活的权利:「人人有权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和他的信件」。1995 年,在通过的《数据保护指令》之后,又先后制定了《 Internet 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信息公路上个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保护指南》等相关法规。2018 年 5 月,GDPR 将取代1995 年生效的《数据保护指令》,成为「史上最严」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

全球:此外,Graham Greenleaf 教授在 2015 年的《Global Data Privacy Laws 2015》一文中,全面记录了国际范围内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隐私条例变化。中国,在保护隐私问题上,与欧美的差距还很大。

虽然全球都对隐私保护日益重视,但客观来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隐私保护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4 回归透明,隐私的再度消失

4.1 科技的持续进步,让隐私泄露防不胜防

大数据:一方面,用户的隐私数据被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中,不知道具体在哪;另一方面,用户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是隐私数据,原以为匿名的数据,现在已可被用来分析个人偏好。因此,隐私数据的边界一直在扩大,如在 GDPR 里,任何指向一个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定位数据、在线身份标识,或该自然人物理、生理、遗传、心理、经济、文化或社会身份的要素均属于被保护范畴。

计算机视觉:视频监控,一直以来都被广泛运用于安全、交通等领域,随着 AI 和边缘计算对摄像头的进一步赋能,生活中的监控摄像头已然无处不在。卫星、无人机、无人驾驶将使一切持续高清化。虽然有助于建设数字化社会,但也存在过度监管的隐忧。公权力对每个人都安插了一双监视的眼睛,而且人们无法选择「离线」,社会成员身陷数字化「圆形监狱」,权力的力量对比愈发失衡。

AR:其中最有名的当属 Google Glass,围绕其隐私问题自产品发布之日起就有,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配戴者可在他人未察觉的情况下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或者通过人脸识别辨认公开场所的陌生人。部分场所因此张贴了禁止配戴 Google Glass 的告示。相比之下,基于 VR 技术的设备对隐私的侵犯就少得多,VR 或许能像耳机一样在公共空间创造一个隐私的「绿洲」。

4.2 年轻一代似乎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信息

数千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隐私始终是一个「次要」的考量因素,大多数人都非常愿意为了金钱、声望或是便捷而交易隐私,今天看来仍是如此。

金钱:AT&T 在 2013 年曾经推出「网络偏好计划」,客户如果选择愿意运营商在线跟踪他们的浏览行为,可以获得每月 29 美元的折扣。这一做法被解读为用户需要牺牲个人隐私,因此饱受诟病。但事实上,据 AT&T 发言人 Gretchen Schultz 透露,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加入了支持广告的模式。

声望:Snapchat 的「阅后即焚」模式,在年轻一代用户的分享和隐私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设置以极短的时间分享,解除了用户对过度暴露隐私的担忧,同时又满足了分享的欲望。作为风口的直播行业,不少用户为了吸粉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不雅视频,老一代人6对于没有隐私的恐惧往往会成为年轻人嘲弄的主题。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健康:医疗的本质是信息处理,信息的源头是数据,性质上天生适合机器来做。随着医疗科技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隐瞒个人敏感数据可能意味着遗憾地早逝或是极其昂贵的健康保险,这样的代价未免过高。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手机收集自己的健康数据,包括锻炼时的监测数据,以及血压仪、体脂秤等硬件设备的体质数据。

4.3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数据

区块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是一个开放的数字分类帐,由多方维护。尽管区块链对于分布式交易记录非常重要,但它也非常适合存储个人信息。中心化的服务如 Facebook,通过收集大量用户信息而获益,但用户并没有数据的所有权,反被平台锁定。如果关闭账号,那么多年来的数据都将丢失,一旦用户开始明白允许中心化服务收集其数据的后果,并决定收回自己的数据控制权,那么区块链将成为他们需要的技术。

PDS:MIT 的 Alex Pentland 教授曾提出建立一种个人数据商店(PDS),PDS 是一种能够控制、存储以及审验个人数据流动的工具和机制。个人拥有数据所有权,这样一开始就能 opt-in,而不是事后 opt-out。从理论上讲,这种类型的技术会减弱隐私被窃取的风险。与此同时,它还能促成一个公平、有效率的数据市场,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为其数据选择最佳服务或是最佳算法。

MAP:数据并非生而平等,也不是所有应用都需要同样多的数据。参考 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 思想,在 AI 和隐私时代,需要有 minimum algorithmic performance(MAP) 概念。简而言之,要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数据量是不同的,大多数应用程序并不需要 100% 的精确度就可以创造价值,应尽可能少地进行数据抓取。我们称这种达到最小精度需求的数据获取量为「性能阈值」。

4.4 隐私的终结不是灾难,只是回到原点

以 GDPR 为代表的隐私法规为保证用户对个人数据的绝对掌控,新增了「数据转移权」和「数据遗忘权」,用户个人数据可毫无保留地转移至其他数据平台或删除。这听上去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用户不看也看不懂繁杂的使用协议。就算看懂了,也只能选择使用或是不用这项服务。我们被微粒化地控制,却不能微粒化地授权。

此外,GDPR 还对数据的用途做了严格的限定,只可用于之前商定好的用途。但谁又能预先知道数据将会有什么用途?用途限定也会使数据处理可能带来的益处受到局限,成为认知和革新的障碍。数据应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我们应该像管理其他各种资源一样管理自己的数据。区块链、PDS、MAP 都是很好的尝试,我们还需要更多类似的技术出现。

以史为镜,对于隐私的保护或许只是一厢情愿,在充分的便捷和巨大的代价面前,人类或许会再次回到没有隐私的世界。很难想象完全透明的社会是否会成为更为诚实和创新的技术乌托邦,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隐私的消失不至于毁灭人类。因为,透明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1. 本文主要从西方的角度看待隐私的历史。而根据百度百科,「隐私」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周朝初年,但在当时,它的词义和现代还有些不同,「隐私」在当时的意思是衣服,也就是把私处藏起来的东西。在中国古代的物种进化思想里,有没有「隐私」是文明人与野蛮人以及金刚等野兽最明显的区别。 

  2. 同样,在中国古代,床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3. 早期的宗教圣人还开创了「隐居」的概念。 各个宗教经典普遍认为道德不只是邪恶行为的结果,意图也会造成伤害; 这种意图和道德的新颖结合导致最虔诚的追随者(如僧侣)选择出世,既是是身体的隔离,更是思想的隔离。 

  4. 虽然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但其历史上在中国几乎没有被采用过,从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采用的还是雕版印刷。 

  5. 「作为副总统,我对隐私领域美国人的个人权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的政府里不会有非法窃听或私自闯入。 将会有严格的法律追踪,以防止在政府和私人活动中非法侵犯隐私。」—— Gerald Ford 

  6. Sam Altman(Loopt 联合创始人,现在也是 YC 和 OpenAI 的管理层)认为,明显的分界是 1981 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几乎没有了对「老大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