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 FANG’s Blog My Thoughts On Everything

微粒社会

The Granular Society

(题图来自 Conrad Piepenburg

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势不可挡地渗透我们工作、生活,所有人都在一步步进入一个被高度解析的社会。随着我们感知现实精确度的提高,现实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德国作家 Christoph Kucklick 称这种被高度解析化的全新社会为「微粒社会」,并总结了人类社会正经历的由数字化解析引起的三场革命:差异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及社会层面的解体:一是现存的社会制度需要设法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二是人与机器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需要对人类的本质进行全新的认知。

你大致可以将自己设想为这样的微粒人:

你将不再是个性的,而是独一无二的。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你将收到全新标准的评价。

你将分散你自己。

你的收入将更多或者明显更少。

你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情况下将无法理解自己。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简单的环境中。

你将受到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对待。

你将变得更加敏感、更加不可预测以及更加玩世不恭。

 

1 解析

1.1 差异革命

上帝视角

传统的抽样与预测,就好像在放大一张以低像素拍摄的照片。放大的结果,只能是模糊一片。原本用来显示 1 个人的像素现在要显示 1000 个人,相似性被强加给了整个群体。

但这已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最好的方法。

不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隐藏的差异化得以显现,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可以想象,每个病人被检测得越精确,他们之间以及他们的病症之间的差异就会越突出。

传统的社会调查,获取的几乎只是人们说了什么,其结果往往会符合社会期望;而通过「社会测尺」,人们的真实行为被一一记录。在这种新的、被高度解析的现实图景中,微粒化的主体得以显现。Kucklick 称之为「单体」,以与问卷和民意调查中统计中间值和平均值所代表的「个体」相区分。

数据主义

在微粒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借助机器解释自己,借助数据矫正我们的行为,同时忍受前所未有的精确观察。那种由文化保守者提出的人机对立将变得支离破碎。

对现实世界运行逻辑的解释权威,将从「行业权威」让位给「数据巨头」。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公平分配这种掌控的权利

量化自我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吗?看起来不会。首先,「量化自我者」可能将被迫屈从于自我优化,试图在自己身上做文章获取哪怕最小的好处;其次,「量化自我者」可能会屈从于机器,他们对数据有一种过度的嗜好,在对精细的盲目崇拜中忽视了内心的感受,在矛盾时究竟应该相信谁?数据,还是自己?;再次,「量化自我者」可能会陷入一种幻觉,一直在试图量化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如爱情、友谊、幸福等。

社会分化

随之而来的是愈发严重的孤独,这是数字化导致的孤立,我们将变得无法与他人混淆,但也将因此丧失在群体中的依靠。随着每个个体可利用信息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个体知道的越多,社会的团结度就会下降地更严重1。我们似乎再也无法聚集成为「大众」了,只剩单体为了各自的命运而独自斗争。

社会学家 Bruno Latour 认为「我们要从粗略统计的数据所产生的『结构』转向对个体改变的记录」,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理论:社会必须「重新被集合」。我们将不再追问,某人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理想类型,我们追问的将是他的联系网络以及与其他个体的互动。关系将比类别更重要;灵活的功能将比用途更重要;过渡将比界限更重要;顺序将比等级更重要。

这种不平等与差异性的新时代将导致一种对社会歧视更高的敏感性,同时对异类有着更高的宽容度。我们不知道,微粒社会将如何动态展开,但能确定的是,在权力的重新划分中,出现了新的参与者:智能机器。

 

1.2 智能革命

聪明的代价

什么是智能?

曾经有人总结出 70 余种关于智能的定义,并将其归纳为:「智能所检测的是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看起来似乎是为人类量身定做的。

不过,几乎所有人能做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机器都能够做的更好。

智能还将进一步重新分配就业市场,机器将算法上可分解的任务,承担那些定义明确的职业,而人类将承担模糊、难以定义和复杂的工作(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报酬)。

工作的未来

机器会消灭工作机会,还是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

目前最令人信服的一个答案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高素质劳动者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同时在低端领域,工业化的熟练操作工作以及简单的行政工作都可以由机器完成,这就导致低报酬职位的数量和良好报酬职位的数量同时增加,经济上的不平等将会越来越严重

这种不平等,更多惠及受益者。Top 10% 的财富增长规模和速度将远远多于普通人,而这群人之中的 Top 10% 又更甚之,形成一种「俄罗斯套娃式的不平等」。在数字化市场上,那些只是多做了一点努力的人(或者只是因为幸运)就可能获得指数级增长的收益。且这种单体化报酬,会伴随着更多的失业

与机器协作

未来最强的智能属于人类还是机器?目前的观点是,不是机器,也不是人,而是人机结合2

它将强迫我们与机器展开合作,这种协同合作的智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 我们将变得更加的聪明:如以 Elo 计算国际象棋棋手的棋力,整体水平提升了

  • 我们将适应机器的世界:无人驾驶的道路,应该为方便机器而重新设计吗3

  • 我们将适应自己的变化:在这个为了机器而不断优化的世界中,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而且曾经极其重要的能力将会贬值,我们自身将会改变

也许性别将会逐渐丧失,因为被数字化和自动化越多,性别差异的影响看起来就越小4。观察家们曾推断,未来将属于女性,因为女性能更好地适应硅谷的美丽新世界。无论是底层还是顶层的服务性工作,团队合作能力都将受到青睐。

智能机器大规模使用导致的知识、技术和经济机会的重新分配,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能从中受益的,主要是那些懂得如何与智能机器交流合作的人。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关系到他们的工作和生存。

你作何选择?

是像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人类那样建立起对抗机器的堡垒,还是像专家群体一样与机器结盟,实现真正的高效率?

 

1.3 控制革命

从惩戒到控制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微粒化和智能化将使对我们的行为作出精确的预测成为可能5

我们将从惩戒社会,进入控制社会。在惩戒社会中,民众在各种机构(诸如学校、军队、工厂)中接受纪律的管理,同时因为惧怕受惩罚而调整其行为。控制社会,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在某种框架内)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我们将不再受强迫,而是被引诱;不再被利用,而是被解析。

我们的状态和行为将不再受指令支配,而是被影响和调整。我们将在巨大的反馈回路中被理解,这种反馈回路接收的正是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反过来又影响我们的行为。

微粒化的过程,将会使社会中的我们被重新分类、评价和比较——甚至被看透

专家群体终结

业绩透明化,普通专家与最优秀人才的差距将会令人痛苦地被公众知晓。

同时,随着社会评价的不断增多,专家遭受越来越多的抵制。比如医学领域,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权利分配将发生变化。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批判性,在各种评价的武装之下,我们会进一步地体会到自我赋权的感觉。

控制革命之所以能够发挥影响,是因为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神奇的简化,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 称之为「复杂性降低」。计算预测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影响我们的观察和决定就足够了。数字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以及我们能否信赖它们。

所以,真正的权力增长实际上属于那些程序算法精英

 

2 解体

2.1 超负荷的制度

粗粒度解体

新的「粒度」将会改变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 科学:科学原来是建立在群体、普遍的规律以及平均值之上的,而未来将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上。「个性的科学」,按照目前的观点,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
  • 法律:我们的法律体系和哲学在传统上将「主体」和「客体」加以区分,主体作出行为,客体承受行为,但一个行为着的客体(自主机器)算什么?对法律而言,将引发一个又一个难解之题。机器不断增长的自主性将会强有力地碾压现有的法律体系。
  • 经济:GDP、CPI 等指数对社会的描述效果将越来越差,这些对工业社会有用的概念,在微粒社会效果有限。
  • 教育:教育材料和场景都微粒化,虚拟课堂越来越异质化,可微粒化学习又是令人困惑的,如何有效评价?我们能在「教育对抗技术」的赛跑中获胜吗?
  • ……

算法对我们进行着无情的透视和计算,但我们却无力地站在算法的对面,因为我们不懂它们。数字化能看穿一切,但它本身却是无法看穿的。以前人们称呼这样的存在为:神。

一种新的、技术上进步的、能够与之制衡的运动,即微粒化的抵抗,还未形成。

2.2 微粒人

思考的主宰

微粒社会的计算太复杂,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判断?数学家 Steven Strogatz 在数年前就预言说,「距离电脑能够提供人类无法理解的答案的时代不远了」。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深度学习领域就是最好的代表。

以色列数学家 Gil Kalai 给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说法:「假如有另外一台计算机使用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得到了和这台计算机相似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这个论证。」不过这个答案应该受到警示,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只将计算本身,而且将对结果的检查也交给了计算机

人机的界限

「只有人可以……」的领域将越来越少。

信息学家 Douglas Hofstadter 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中曾说道:「只要一项脑力劳动被编程,人类就会停止将其视作『真正的思考』的必要部分」,今天是围棋,也许明天数学也会降格成一项机械运动。

人类智慧和机器智慧的边界在哪?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回答:两者的界限并不存在。

「延展心灵论」的提出者 Andy Clark 曾说过,人类历来都是「天生的半机械人(Cyborgs)」。Elon Musk 也曾说过,人类唯一的出路是人机结合6。在这一点上我表示赞同。

交流的过剩

语言、文字、印刷术的传播,都改变了社会的粒度,并迫使人类对自我和世界都形成了全新的认知。

如印刷术,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世界观解析地比以往更加细微、更加对立,这就分解了那种中世纪的、等级制的、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并将人类塑造成了现代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安分的主体,我们至今仍处在印刷所定义的思维范式中。

社会学家 Dirk Baecker 进一步认为,「就像活字印刷术要求一个修订版的人类一样,计算机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意味着一种从信息过剩到交流过剩的转变。

我们亟需重塑自我,改变自己的认知。工具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人脑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能力的需求

微粒社会,将已知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解决方案,这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回答那些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

需要的不是具备知识的人,而是没有知识的人,不是那些只会动用已有的认知资源的人,而是按照情景重新排列这些资源的人。

具有决定性的,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将不同类别的信息颗粒联系在一起的能力。

这其实,也是微粒化的能力。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应激性,在沟通过剩的情况下保持,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向,新的核心能力。

欢迎来到微粒社会!


  1. 社会的某种不透明,对公民行为的不甚了解,使得公民们团结起来。 

  2. 不过 AlphaGo Zero 似乎在否定这一结论。 

  3. 最早做自动驾驶的人,一定不会认同这一点,他们的目标是在真实的道路上实现,而非经过特别设计的道路。 

  4. 前提是在机器设计的代码中,并没有预设所谓的性别偏好。 

  5. 不久前,马云曾提出了「新计划经济」的概念。 

  6. 所以 Elon Musk 大力发展「脑机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