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 FANG’s Blog My Thoughts On Everything

信息-行动比

Do More

(题图来自 ART+marketing

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内容,进而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方式。

 

1 概念:信息-行动比

关联被割裂

「信息-行动比」(Information-action ratio)是文化评论家 Neil Postman 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的概念。简而言之,Postman 意图指出「信息」与「行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个人获取了某种信息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某些行动。

1990 年,Postman 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信息与行动之间的关联已经被割裂。信息现在是一种商品,可以被用来买卖,或者被用来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又或者像身着外衣一样以增强自己的地位。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使有用性脱节,我们充斥着信息,淹没于信息,但无力掌控它。」

因此,较高的「信息-行动比」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脱离语境的信息时所面临的无助感

 

2 成因:电报的发明,媒体的选择

电报的发明

《娱乐至死》认为,「信息-行动比」的本质性改变来自于电报。

在电报之前,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大多数人会感觉到他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电报的发明,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信息传播者速度的限制,创造了超越时空的奇迹。

但 Samuel Morse 没有想到,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定义。对话的内容与传统印刷术下的内容完全不同,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而是取决于它是否猎奇。

媒体的选择

但如果没有媒体的合作,单独的电报将信息变成商品的潜力永远也无法发挥出来。

当时的主流媒体是报纸,电报以惊人的速度让当地新闻和没有时效性的新闻迅速失去了在报纸上的中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万里之外的事件,并被称为「新闻」,但这些新闻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你知道了这些事情也不会因此采取任何行动。

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信息和行动的关系变得抽象和疏远起来。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

 

3 影响:媒介即认识论

随着 Morse 重新定义信息,其后的摄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只是让信息过剩的状况变本加厉而已。特定时代接受信息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

电报:

  • 适用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
  • 引入的公众对话是新闻式的,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受众。
  • 促成伪语境,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摄影:

  • 是一种描述特例的语言,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无法再现无形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
  • 与字、词、句子不同,摄影无法提供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
  • 和电报一样,照片把世界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

电视:

  • 对话方式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
  • 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
  • 单方面被动的信息接收。

互联网:

  • 去中心化,表达的门槛大幅降低,人人皆可创作。
  • 超链接,让信息孤岛没有那么严重,也让「连接」的概念深入人心。
  • 搜索让信息的获取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社交网络则关注动态多于思想。

手机:

  • App,让原本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变得分散、封闭。
  • 手机上各种传感器促成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文字仍然是创作门槛最低的形态。
  • 推送、推荐日益流行,信息应接不暇,且获取的内容带有不确定性(算法推荐,非静态页面)。

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

电报:

  • 其力量在于传播能力,而不是收集能力、解释能力、分析能力。
  • 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
  • 只需要「知道」它们,而不需要「理解」它们。

照片

  • 文字需要能理解,照片只需要能辨认。
  • 照片没有句法,这使它无法同这个世界理论。
  • 「看」取代「读」成为了人们进行判断的基础。

电视:

  •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展现。
  • 认识论的中心,影响着人们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
  •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互联网:

  • 信息多元化,严肃深刻的内容,在互联网上至少是可以存在的「长尾」。
  • 新产品层出不穷,不同的产品迎合了不同群体的心理距离,加速构建人际交流的新模式。
  • 「共鸣」,技术促成了相近观点人群的连接,不断产生「爆点」。

手机:

  • 支离破碎的时间完全被 App 占据,不断「刷新」,输出直觉(「赞」、「踩」),不鼓励分析。
  • 手机的介质和形式,导致了没有耐心、很难专注、放弃思考、理解力下降。
  • Filter Bubble,个性化算法推荐,导致用户越来越看不到他们不同意的观点或信息,认知单向化,并处于意识形态气泡之中。

 

4 应对:我们该如何改变?

技术导致的娱乐化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生活中只剩娱乐,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为了改善「信息-行动比」,降低无助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分子:减少信息输入,提升信息质量

  • 断舍离:少用手机,少看各种信息流,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大多数的信息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也并没有提升我们思维的层次,仅仅是信息量的扩展,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轻松舍弃大部分信息。
  • 相信算法推荐:如果你是一个数据主义者,那么你可能会相信随着机器对你的行为了解得越来越多,对你的偏好会理解得越来越准,你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花在你更关心的、更有意义的事物上。但建议对算法仍需保持警惕。
  • 相信人的推荐:如果你还是更相信人,那么你可以选择高质量的意见领袖,追随他的推荐并按图索骥,必要时进行「知识付费」,系统性的课程和互动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分母:从思考到行动

  • 思考:在开始行动前,有必要先重拾思考。既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工具。从认识自己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你会非常清楚自己的动力、目的在何处。从认识工具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在使用任何一种工具前思考一下,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获取的信息能对我有哪些帮助?
  • 方法:讲述提高执行力方法论的书很多,比如《Getting Things Don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觉得最好用的方法是「通过记录把头脑中的任务迁移出来」、「集中精力,要事第一」、「把任务分解到具备可执行性」。
  • 行动: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组织,而不是执行上,那么所有的方法论都是不好用的。如果能把必须做的事做得简单、高效、有趣,那么就不容易拖延,也有更多时间去应对「该做的」,找到「想做的」,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对我来说,写作是信息可以转变成的最简单直接的行动,也是锻炼自己思想并以此为人类对话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改善我的「信息-行动比」,从坚持写作开始!


注:从「信息-行动比」概念的提出,到从电报到电视的认知,很多观念来自 Neil Postman 的《娱乐至死》。可惜的是,Postman 在 2003 年就已去世,没有经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对互联网和手机作为媒介对于认识论影响的看法,在此作为向 Postman 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