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 FANG’s Blog My Thoughts On Everything

科技小清新

周五坐公交车上班的路上,在马连洼附近看到这么一幅标语「科技小清新 文化一家亲」,一时有些茫然。

科技小清新

「小清新」一词见得很多,但什么是「科技小清新」?带着疑问我上网搜了搜,发现这是海淀区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征集而来的宣传口号,属于获奖作品,但没有给出解读。

那么我就来谈谈我对「科技小清新」的看法。

1. 什么是「小清新」?

根据维基百科:小清新,由清新一词而来,最初与一类清新唯美,曲风温和、多为音乐人独立创作的音乐风格绑定,之后随网络及文艺青年群体的扩大,使用范围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衣着、设计等文艺领域。

作为形容词所指的小清新风格,八九十年代文化解禁,港澳台、日本、欧美文化进入中国后便已出现,在日本,台湾出现得更早,只是彼时小清新一词尚未流行,一般用重叠度较高的小资一词表示。现小清新一词逐渐成为名词,指代这一文化现象或有此文化偏好可能的人群。

文学、电影、摄影、独立音乐这类标签基本已标识出小清新属于社会中上层,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压力较小,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很大程度成为侧面反映年轻人社会地位的标签。

不过「小清新」+「科技」,怎么看都是一种比较奇妙的组合。

2. 如何理解「科技小清新」?

我愿意把「科技小清新」理解为一种在科技产品上追求轻松与温润的态度。

从 UX 上,她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设计,不能让人直面一种冷冰冰的算法。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还需要呈现结果的过程。多数时候用户凭直觉就能知道如何进行交互,发现未曾知晓的新交互时会微微一笑,回应开发者一份「你懂我」的赞许。

从 UI 上,她是一种如沐春风的唯美,而且必须跟上时代。从早期 iOS 的Skeuomorphism(拟物化),到 Google 力推的 Material Design,再到 Low Poly 等流行设计时尚,小清新一定会是最早尝试的一批。她会紧跟时尚,但她不会创造时尚,因为小清新的本质是一种「冷淡」。

3. 「小清新」有自己的态度吗?

小清新的「冷淡」更多体现在「选择」上,必须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不快、不慢、不温、不火。

但与此同时,她们又拒绝了现实中存在的更多选项,比如 Siri 的笨拙、Chrome 的极简、今日头条的冰冷、A 站的中二……面对这些优秀的产品,她们或是「事不关己」地进行选择性无视,又或是「自我安慰」地认为存在即合理。能认可大家的不同,也能接受大家的不同,这是小清新唯一的态度。

小清新从本能上最反感的一个词是「强度」,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程度」,也意味着「投入」。乔布斯的「不同凡想」是需要强度的,科比的「曼巴精神」是需要强度的,李小龙的「武道实践」是需要强度的,原研哉的「素手时然」也是需要强度的。

小清新在给予自己这个标签的同时,也把放弃努力这一姿态合理化1

4. 你是否会选择「科技小清新」?

生活上的小清新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如果工作上也采取这样一种态度,那么就很难指望能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不过,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似乎还在鼓励这种态度。对员工无微不至(行政在员工面前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提供各种福利(衣食住行,各种你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 perks)、弹性工作时间(中午十二点以后才到公司的大有人在),希望员工的一切后顾之忧都能被公司解决,只要你能好好地在公司干活。

这一文化的始作俑者是 Google,美其名曰「fun culture」。在前 CEO Eric Schimidt 的著作《How Google Works》(中文版译名《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中,还专门解释道他们讨厌大写的「Fun」,那意味着一种「常规化」的娱乐活动,比如年会。相反,小写的「fun」是一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存在,可以随时和领导、同事开各种玩笑,核心是只要你能 Enjoy Yourself。

不过,我认为「fun culture」是容易滋养出「小清新」人格的,这种生活态度一旦蔓延到工作领域,那么对于公司来说无异于一种慢性自杀。某种程度上,「fun culture」对员工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残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离开了互联网,他们究竟还能适应哪种工作2

一开始你会爱它,享受它给你带来的所有;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不知所措。现在,你还会觉得利用「fun culture」将员工「institutionalized3」(体制化)是一种道德吗?


  1. 标签化的吊诡之处在于,一方面,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都不喜欢被贴上标签;但另一方面,贴上标签往往又给了这样的群体某种程度上的存在合理性。 

  2. 最直接的联想,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被囚禁了大半生的图书管理员老布,在终于获得自由之后他却不知所措,难以适应外面的世界,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3. 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hope(希望)、redemption(救赎)是《肖申克的救赎》中三个最为关键的灵魂性词语,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才能够很好地解读该片的主题。